招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动态 > 正文

“高被引”学者吴季怀:坚持和努力成就了我

发布时间:2020-06-26 08:52:32    浏览量:

   五月上旬,学术出版业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19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华侨大学吴季怀教授再次入选“材料科学”领域榜单。这是该榜单发布六年来,吴季怀连续第六次入选。

   但这并不是吴季怀唯一入选的高被引学者榜单。此前,他还相继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交叉学科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综合化学”类期刊“Top1% 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

吴季怀做实验(张林/摄)

   发表SCI论文500多篇被引1.5万次 学术地位得到公认

   何谓“高被引”,意即其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的被引总次数在本学科处于顶尖水平。入选“高被引”学者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发表的论文得到广泛赞赏和引用,在该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

   吴季怀一直从事化学和新材料领域的前沿研究,更具体地说,是用化学的方法研究新材料。他在新材料、化学领域做出突出成果,为该领域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至今,吴季怀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hem Rev、Chem Soc Rev、Adv Mater、JACS等发表SCI论文500多篇,被SCI引用超过15000次,发表论文的H-因子达到60。

   其中仅2019年,吴季怀的SCI论文就被引用1800多次,相当于全世界发表的文章中,每天至少有5篇次要引用到他的文章。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吴季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

   自1985年就读华侨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起,吴季怀一直以学术研究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35年来,他一直从事新型材料和化学领域研究和教学,在新型太阳能电池、超级电容器、光催化纳米插层材料、超吸水材料、色心激光晶体等方向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超吸水材料方面,吴季怀及其团队做到了世界最高水平——吸水性能达到4000倍——而一般的吸水材料,只可以吸收它本身重量的几十倍到几百倍。在光催化纳米插层材料方面,他制备出被日本教授称之为“魔粉”的催化剂,其光催化制氢效率达到二氧化钛(P25)的80倍,达到国际最高水平。而在全世界关注的太阳能电池领域,他已发表SCI论文280多篇,论文数居世界第七、中国第二。其中,在太阳能电池的“电解质”方向,吴季怀发表论文数曾经排名世界第一;在“对电极”方向,发表论文数目前依然高居世界第一……

   吴季怀已在材料化学领域的top级期刊发表十几篇论文,其中2篇奠定了他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美国化学会的《化学评论》和英国皇家化学会的《化学学会评论》,分别发表了吴季怀有关太阳能电池的电解质和对电极方面的综述性文章。按惯例,这种高水平综述文章,是由期刊编辑部邀请某个领域的权威来撰写。

   此外,吴季怀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0件。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等,其中2013年和2018年,吴季怀及其团队的2个项目还分别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也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优秀专家”“福建省教学名师”“全国优秀青年化学奖”“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吴季怀指导研究生(受访者提供)

   学生也是学术大牛 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

   吴季怀在科学研究上成果丰硕,但他并不只是埋首自己一亩三份地的专家学者。他还是一位师者,为学生上课,他一样“绝对不含糊”。

   自200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吴季怀培养博士毕业生25人、硕士毕业生80多人。他手机微信里的“老吴课题组”总计187名成员,除了10位课题组教师,都是这些年他带过的博士或硕士。

   女学生尊吴季怀为“男神”,男学生称他“阳光正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兰章眼中,导师吴季怀为人随和,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我更像父亲一样”。本科就在华大就读的兰章,随吴季怀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我工作后吴老师对我的事业也非常支持,时不时给我指导,有时还单独和我聊,给我指明正确的方向,我遇到困难或困惑也全力帮忙、毫无保留。”兰章感激地说。

   但学术上吴季怀却异常严格:“学术规矩还得遵守,比如查重没过别找我,来了一律‘格杀无论’。”兰章也表示,导师吴季怀“只是提供平台,一点都不限定框架,让我们自由发挥,但把关却非常严格”。

   吴季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本学期刚刚结束的《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导论》慕课中,他把原定的由学生主讲的“翻转课堂”改为撰写一篇小文章:“我国的疫情防控进程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富有意义的一课。战‘疫’归来,你对材料科学有何新的认识,对人生社会有何新的感悟,请发表你的感想、体会。”2018年11月的泉州“碳九”事件,吴季怀也曾以此向学生出题。“我希望他们通过这些事来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的课程思政,正是通过课堂教学,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而不是说教。”吴季怀说。

   从教三十年,吴季怀的教学成果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他的学生更是星光熠熠:博士研究生郝三存、兰章,在学期间均发表了2篇top级别的文章;硕士研究生唐子颖、余海君,3年硕士期间都发表了8篇SCI文章;硕士研究生王江丽,尽管只发表了5篇SCI文章,但其中一篇top级别……他培养的博士生,7人获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其中3人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2人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如今,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都有吴季怀的学生,有些甚至已经是博导。

吴季怀和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提供)

   成就缘于坚持和努力 却只给自己打70分

   “在华侨大学,我走过了人生最为珍贵、最为充实、最为丰硕,也有些疲劳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的职务变动,使我轻松了许多。我将以教授身份回归我钟爱的教学科研岗位,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我热爱的华侨大学作贡献。”这是2019年11月,吴季怀卸任校领导职务时的动情话语。

   2004年至2019年,吴季怀连续担任了15年的华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此前,他担任材料学院院长、校长助理。现在,他仍然是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华侨大学材料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从教30多年间,忙,是吴季怀的标签。

   什么时间做学问搞研究?吴季怀说:“别人是有事在学校,我是没事也在学校,有事更不用说。”

   他没有上下班和放假概念,基本没有节假日甚至春节,除非家里有事,不然都呆在学校。他办公室的灯光,每天基本很晚才会熄灭。他的就餐,也大多在学校食堂草草解决——中午12点半左右晚上七点多,“人少不挤省时间”。

   卸任副校长之前,吴季怀事多、会多,找他的人也多,但他总有办法省出时间。事多、会多,就把好几个事集中在一起开会解决,会议也直奔主题,不要废话。找的人多,“或尽快解决,或边听边做事”。“对我来说,纯粹的聊天时间几乎是没有的,今天和你的谈话时间基本上是最长的。”吴季怀笑着说。

   碰到困难挫折无法坚持怎么办?吴季怀表示,学会把困难挫折当作事业或生活的一部分,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他认为,“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这个阶段,就没有真正经历过研究。”

   为此,吴季怀特别感谢那段曾经的青葱岁月。原来,中学时期,吴季怀曾经练过长跑,也上山下乡插过队。长跑虽然没有跑出一个体育健将,但让吴季怀学会了坚持和耐力,认识到要想取得成功,只有持之以恒地投入时间和精力。而知青生活,则让吴季怀学会把困难和挫折当成事业或生活的一部分,从而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我当时在城东插队,经常睡在山上、河边,很多蚊虫叮咬,很苦。但来前我就做好了五年回城的打算,所以心里一点都不难受,很坦然。实际上,得益于小平同志的高考政策,我实际不到三年就回城了。”

   正是那段艰苦的时光,让吴季怀养成了坚持、努力、从容的品格和心态。他说:“耐力与坚持,是做学术最重要的品质。”

   回望30多年的教师生涯,吴季怀给自己打70分。“从个人努力方面,可以达到80分或更高一点。”他说。



TOP